导航
企业新闻
原•聚场半日谈丨青山周平
发布时间:2017-11-06 | 来源: | 点击量:

视频:https://v.qq.com/x/page/s0516xvu8he.html

建筑师青山周平在中国与伙伴创立工作室——B.L.U.E.“北京城市环境研究所”Beijing Laboratory Urban Envirionment,他相信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空间有改变社会的力量。

“我觉得建筑师需要把理想化的想法提出来,让社会上的人先看到。也许,这种想法在10年、20年以后才会实现......”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青山周平&东原共同为“小社会”理念,打造新型俱乐社区-原•聚场,6月23日终于正式落成,新的实践现场即将开放......

NO.1
关于“小社会”
把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结合

我们现在整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回归,但是也不是说回归到原来的一个样子,因为原来的样子我们没办法回到。

从前,我们住在一个大的房子里,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,邻居们互相认识,就像一个共同体,这种连接在一起的血缘、地缘和单位现在几乎没有了。社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,没有办法把它拿回来或者再回到原点。
如今,人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个体,我们的建筑师应该要做的是,怎么样把个体的人通过平台连接起来。所以,我们思考的问题不是说我们怎么样回到原来的地方,而是我们怎样借鉴原来的东西运用到新的模式里。

每个项目的业主不一样,场地不一样,功能也不一样,所以项目之间肯定也都不太一样。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会有一些共通的元素。

比如原•聚场,有推拉门可以打开,室外和室内是结合在一起的。原•聚场在重庆,所有在室内的时候也像是正身处室外,像走在重庆的街道有高有低的、有上有下。

我们的理念就是希望把空间开放给城市,把城市外面的空间和室内的空间结合在一起。

NO.2

关于“未来家”
把时代与建筑的想法结合

我们的生活变化的太快了。五六年前,我们也没想到今天我们可以不需要钱包、不需要买自己的自行车、不需要开自己的车,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很习惯了。

没有手机支付,共享单车,就没有办法完成生活中的很多事。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快,所以,关于建筑的想法也要很快体现这种变化,来适合现在或者不远的未来。
选择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他们的房子越来越小,生活上也慢慢变成像一个人的家;我们认为,他们的家需要融入到城市的各个部分,把城市中越来越多空间变成自己的家园。

那么,这时候我的家也是城市,这城市的各处也都是我的家。
我们把“家”的概念延伸到城市里面,甚至,变成公共空间。

我对“家”的理解是 人本过客无来处,处处无家处处家 ,这是我想象中未来城市和家的一种理想的状态。虽然这句话很古老,但是也很有未来感。


NO.3

关于“原•聚场”
让这里,成为社区的第二个“家”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我们身边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,小区里有门禁、有防盗系统,各种各样的安全系统;这些东西把我们的家和城市、和外面的人隔开,我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失去了一些对城市的认知机会。

很多建筑设计师也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市宅小区交流的问题,因为,我们生活的地方应该与我们所在的城市有着很密切的联系,而不是现在这种隔离的关系。比如,北京与重庆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影响了不同的生活形态。

在创作中,我们也希望原•聚场能解决生活交流的问题,希望它成为社区大家的第二个“家”,成为大家可以互相连接的空间。

在我们以前开发的项目、建筑设计里,一般来讲我们认为走道的空间是越小越好、使用率越高越好,这是我们在其他项目上的设计原则和规则。

但是,在原•聚场我们把空间做成像广场一样的地方,可以很开放,也可以有些看不见的地方。这些想法,都是来自于我们对于老城区的观察:我们发现孩子非常喜欢大人看不见的地方,当然,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分。

在原聚场的不同空间,我们也会看到不同的椅子和凳子,整个场景就像城市街道的日常现象,人们会比较自然地在任何一个空间交流,而不是像那种在非常正式的房间里“来,我们开始交流吧”,的确,原•聚场不是这个样子的。

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了很多年,我喜欢这里。在胡同里,我的生活空间可能大概到这儿,他们的生活空间是大概到那儿,我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空间和别人的空间特别明确地分开。

他们的生活不断被我打扰,我的生活也不断被打扰,其实,也可以说成交流。原•聚场也是在创造这样一种尽量没有界限的空间,在“小社会”里让大家自由的产生连接。